由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安宁疗护与医务社工研究中心(以下简称:研究中心)、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礼济学院主办的长三角一体化生命服务事业智库首届国际论坛13日在上海福寿园礼济学院举行。研究中心在论坛上发布《把“善终”带回现实: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简称:《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
《2024中国居民善终质量研究报告》探讨了善终在中国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意义,并通过对家属、医生、护士及医务社工等群体视角下的实证研究,揭示影响医疗情景下患者临终和家属善终体验的关键因素,进而探讨医疗机构、社区、家庭如何构建整体性的社会善终体系。
据研究报告项目负责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程明明介绍,该项目历时两年,研究团队主要为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博士研究生,报告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访谈。
通过对量化数据进行分析,该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善终质量的提升空间仍然较大,尤其是在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和满足其心理需求方面。在对定性访谈进行整理和分析后,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实现真正的善终,不仅需要改善医疗服务和技术支持,还需要改变社会观念,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加强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支持。
上海福寿园公益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李经衡表示,生老病死,人生大事,在生命“最后一公里”保有尊严是一个严肃的话题。这一方面需要医疗、养老、殡葬、公益等机构共同努力,比如礼济学院正在着力培养安宁社工;另一方面需改变居民对死亡的认知。